电子信息学位授权点2022年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 2023-11-13 | 查看数:604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学位授予单位 | 名称:必赢优惠y272net |
代码:10657 |
授权学科 (类别) | 名称:电子信息 |
代码:0854 |
授权级别 | □ 博 士 |
√ 硕 士 |
必赢优惠y272net
2023年11月
编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按自然年(1月1日-12月31日)编写。
二、授权学科(类别)名称、代码和级别按《必赢优惠y272net2020-2025周期性合格评估参评学位授权点列表》填写。
三、各授权点请参考《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列出的主要内容逐项进行编写,重点体现年度建设总体情况。
四、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五、本报告正文使用小三号仿宋字体,建议不超过3000字,纸张A4。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研究方向、培养方向、招生情况、师资队伍、培养条件等(可以图表进行描述)。
(1)研究方向
在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内,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基础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能够掌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大数据技术与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能够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方法,能够应用本专业领域先进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解决工程应用中的复杂问题。具备较好的工程实践和系统开发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相关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等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实施、工程管理、技术开发等能力。
(2)培养方向
电子信息关联的相关学术学科是贵州省重点学科、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领域广泛,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如下表所示的8个研究方向和相应培养方向,每个培养方向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研究方向 | 培养方向 | 方向特色 |
电子信息 | 计算机技术 |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
计算机测控与嵌入式技术 | ||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 ||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 | |
自然语言理解与文本挖掘 | ||
知识表示与认知学习 | ||
网络与信息安全 |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
区块链技术 | ||
数据安全与内容安全 | ||
人工智能安全 | ||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 电子材料与器件 | |
半导体光电器件 | ||
天文图像处理 | ||
金融大数据 | ||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 通信网理论与技术 | |
信号处理与信号传输 | ||
卫星通信技术 | ||
嵌入式信息处理系统 | ||
集成电路工程 | 电子材料与器件 | |
集成电路设计 | ||
集成电路工艺 | ||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 | ||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 大数据采集与处理 | |
计算智能与大数据分析 | ||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及应用 | ||
控制工程 | 控制工程 |
(3)招生情况
本学科点2022年共招收325人,各方向招生情况如下表所示。
专业代码 | 院系所 | 专业名称 | 总计划 | ||
推免 | 专项计划 | 普通招考 | |||
085400 电子信息 | 146必赢优惠y272net | 01计算机技术 | 5 | 0 | 55 |
02人工智能 | 5 | 0 | 20 | ||
03网络与信息安全 | 5 | 0 | 20 | ||
117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 0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 5 | 0 | 52 | |
02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 3 | 0 | 13 | ||
03 集成电路工程 | 4 | 0 | 28 | ||
04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 3 | 0 | 12 | ||
118 电气工程学院 | 01 控制工程 | 9 | 0 | 56 | |
146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 | 01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 15 | 0 | 15 |
(4)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专职教师总数为13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33人,专职教师拥有正高级职称51人,副高级职称65人,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12人,硕士学位教师11人。其中,26岁至35岁老师有34人,36岁至45岁专职教师54人,46至59岁专职教师41人。近三年,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引进优秀博士21人,包括必赢优惠y272net的张镇勇、喻莎、叶晨、陶熙、林莉燕、张润宇、刘海、陈意、段晓旗等,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肖玮、叶英豪、邹赛、卢晓寰、吴茜茵、郭同、罗祥燕、田军龙、曾芳芳等,电气工程学院的王德光、杨兴、杨明等,上述各方向的人才引进进一步完善了电子信息专硕点的中青年师资队伍结构,夯实了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如下表所示:
专业技术职务 | 人数合计 | 年龄分布 | 学历结构 | 硕士导师人数 | |||||
25岁及以下 | 26至35岁 | 36至45岁 | 46至59岁 | 60岁及以上 | 博士学位教师 | 硕士学位教师 | |||
正高级 | 51 | 0 | 3 | 20 | 24 | 4 | 45 | 2 | 51 |
副高级 | 65 | 0 | 20 | 28 | 17 | 0 | 45 | 8 | 65 |
中级 | 17 | 0 | 11 | 6 | 0 | 0 | 22 | 1 | 17 |
总计 | 133 | 0 | 34 | 54 | 41 | 4 | 112 | 11 | 133 |
(5)培养条件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构建一套完整而层次丰富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前沿科技和产业趋势,确保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在实践教学方面,依托必赢优惠y272net、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以及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国家级平台(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半导体功率器件可靠性工程研究中心,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4个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电子功能复合材料特色重点实验室、系统优化与科学计算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软件工程与信息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密码学与区块链技术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电子科学与通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大数据与物联网人才培养基地、大数据人才培训基地),4个创新研究平台(材料模拟与设计平台、集成电路(IC)设计与仿真平台、光机电智能制造设计与仿真平台、芯片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平台)等众多科研平台或基地,此外,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还建有众多的校企实践基地,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培养载体,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此外,电子信息专硕点的各个方向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和领域融合,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能力。师资力量方面,拥有一支高水平、多样化、科研能力强、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校外导师队伍。其中包括享有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9人,省级教学“金师”3人等不同层次的人才,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实践支撑体系、跨学科交叉合作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效支撑了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以及高水平、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条件建设、科学研究工作、招生与培养等工作取得的成绩。
(1)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聚焦以德正身、以德立教、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推动“三全育人”改革,构建“三基准、三特色、三维度”的思政育人体系。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以“爱党爱国”、“五育并举”、“三全九育”为基准,细化思政工作改革方案,将“三全育人”纳入学院党政建设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精心部署党政学习、支部建设、党政育人的具体举措,统筹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进程。教工党支部形成了“一支一特”的品牌效应,实现“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100%全覆盖。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教师100%担任学业导师、班主任,本年度无师德师风问题、无舆情事件。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荣获“先进党员寝室”、道德风尚奖、思政活动优秀奖及文化体育竞赛奖达100余项。已搭建了“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形成了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企业导师为一线的专家队伍。
(2)制度建设
在学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依托学院出台《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办法》等文件,对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指导工作进行了相关规定,积极推动导师管理和导师考核,全面实施开题报告“盲答辩”、培养环节加强监督以及毕业论文“盲评”等,倒逼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重视论文的质量、检查和审核,以“严”促“质”,提升论文质量。对学科建设、研究生管理、科研奖励、奖学金评定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有效推动研究生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建设,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实现有效引导和保障。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突破。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坚持“存量提升,扩展增量”的人才工作方针,秉承“团队建设为基础,学科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是核心”的建设原则,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从三个维度拓展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工作,近年来,共引进优秀博士21人;二是加大原有师资力量的提升,共有3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三是推进人才储备计划,2021年优选了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力争3-5年之内能够留校。上述措施有效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科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培养条件建设
2022年,获批贵州省首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获批贵州省密码学与区块链技术特色重点实验室。2022年,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在软科全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30名,进入全国前20%。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充实了科研平台。积极打造高水平特色科研团队,凝聚了医疗大数据、司法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天文大数据、数据库技术与数据中台、理论计算机科学、密码学与信息安全、先进存储、电子元器件、能源控制等方向或领域的高素质特色科研团队。
科研场地面积超过1万平米,各类仪器总值近1亿元,建设有全校共享共用的算力中心,具有PB级的分布式存储能力,人工智能算力为12Petaflops,高性能计算算力为1Petaflops,最多支持26人同时运算,可满进行规模AI模型训练,可满足大规模高性能计算,此外还有多个专用的大数据计算中心。
(5)科学研究工作
科研工作显著提升、科研成果显著突破,积极开展高水平项目申报,2020年到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471篇,总体研究论文和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取得了较大提升,然而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不足,在国际同行交流程度有待提升,突出性成果(专著、教材、获奖)仍然十分匮乏。
(6)招生与培养工作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吸引优质生源的选择报考。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相继推进“导师双选制”、“开题盲答辩”、“毕业盲答辩”等培养环节改革,科学、有效、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满意度、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电子信息硕士点在2022年总毕业生人数195人,总毕业率为97.43,其中,升学率5.64(读博11人),就业率91.98(179人)。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水平科研成果还有待提升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积极推动科研工作和学科整体科研水平,本授权点老师和研究生的论文数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软件著作权的数量增长快速,但由于历史因素和区域发展因素,本授权点在专利及成果转化、高水平论文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例如,高水平(顶会、顶刊)论文偏少,发明专利数目少,专著数目少。我们在确保数量增长的同时,还需要“提质”,本授权点整体科研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不足
近年来,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学科缺乏有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研究生交流等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一是本授权点科研人员的对外合作有限,老师们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比例少,效果不明显,目的不明确;二是本授权点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习交流机会少,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项目不多,研究生赴国内外其他高校交流的途径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研视野,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3)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项目申请存在不足和制约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虽然建设了多个特色科研团队,但整体上,科研团队缺乏体系化、机制化的建设模式,缺乏团队领军人物(缺高层次的领军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在申请纵向科研项目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随着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科研项目的统筹和集中化管理,在纵向项目的申请上,学位点未来将面临更大的问题,亟待推进有组织的科研。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等。
(1)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未来,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将继续加大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涵盖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计算机测控与嵌入技术、工业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区块链技术、数据安全与内容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方向或领域,充分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方向,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2)改革培养体系,进一步夯实产教融合和产研融合
进一步推进培养环节改革,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学、工程实践、企业实训实习、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过程。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推进“双师”联动,进一步夯实产教融合和产研融合,以此推进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联动。
(3)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推进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投稿高水平会议,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4)推进有组织科研,提升科研水平和质量
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进一步打造高水平特色科研团队,推进有组织科研,有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突破一批顶会和顶刊,推进专利质量提升和成果转化。